正确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,尤其是在疫情期间,洗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发布的指南,正确的洗手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手上的病原体,减少感染的风险。以下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,详细介绍正确洗手的步骤及其背后的原理。
1.
减少病原体的传播
当我们接触各种物体表面时,手上可能会沾染到细菌、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。例如,在公共场所如电梯按钮、扶手等地方,这些地方往往被大量人接触过,上面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。如果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,就有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口腔或眼睛内部,从而引发感染。通过洗手可以清除掉手上的病原体,降低感染风险。
2.
防止交叉感染
在医疗环境中,医务人员如果不注意手部卫生,很容易将一种患者的病原体传播给另一名患者。在家庭中,如果成员之间没有做好手部清洁工作,也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。因此,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对于预防各种传染病至关重要。
3.
保护易感人群
对于老人、儿童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,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影响。因此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手部卫生,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。
为了确保洗手的效果,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操作,具体步骤如下:
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解释每个步骤的意义及背后的科学依据。
在开始洗手之前,先用流动的水将双手淋湿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。这一步骤有助于激活皮肤表面的天然油脂,使肥皂能够更好地起泡并发挥清洁作用。同时,湿润的双手也有助于肥皂的有效分散,避免局部过度堆积而影响清洁效果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强调的是使用流动的自来水,因为静止的水无法带走污垢和病原体,反而可能导致污染。
肥皂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盐类物质,它们能够破坏病原体的细胞壁结构,使其失去活性。肥皂还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,可以将油性污垢转化为水溶性的乳化液,便于冲洗掉。选择含有抗菌成分的肥皂会进一步增强杀菌效果。需要注意的是,肥皂需要覆盖整个手掌、指缝以及指甲周围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,确保所有部位都能得到充分清洁。
揉搓是去除手部污垢和病原体的关键环节。根据美国疾控中心(CDC)的研究,揉搓双手至少20秒才能达到最佳清洁效果。在此过程中,手指关节、指尖、拇指内侧和外侧、手腕等部位都应被重点处理。通过反复摩擦,可以使肥皂泡沫深入到每一个角落,有效地清除病原体。同时,揉搓动作还能促进血液循环,使皮肤更加健康。
冲洗阶段同样不容忽视。它不仅能够将手上的肥皂残留冲洗干净,更重要的是可以带走手上的病原体。如果冲洗不彻底,残留的肥皂和病原体可能会重新附着在皮肤上,反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。因此,建议使用流动的自来水进行冲洗,并确保水流足够强劲,以便将污垢和病原体完全冲走。
最后一步是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将双手擦干。干燥的皮肤更有利于维持皮肤屏障功能,防止病原体入侵。同时,湿漉漉的手容易滑倒,增加意外伤害的风险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要使用公用毛巾,因为这可能导致交叉感染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最好采用一次性纸巾来擦手,这样可以避免二次污染的可能性。
1.
戴手套的情况
当我们在处理某些特殊物品,比如医疗废物或者化学试剂时,通常会戴上一次性手套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手部卫生。实际上,摘下手套之后,仍然需要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彻底洗手,因为手套表面也可能存在病原体。如果手套破损或者脏污,也应该立即更换新手套后再继续操作。
2.
使用免洗洗手液
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,免洗洗手液是一种很好的替代品。但是,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洗手的方式。免洗洗手液的效果取决于其酒精浓度,一般来说,含70%-80%酒精的产品才有较好的杀菌能力;它只能杀死接触到的病原体,而对于已经渗透进皮肤深层的病原体则无能为力;长期频繁使用免洗洗手液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甚至皲裂,影响皮肤屏障功能。因此,在有条件的情况下,还是优先选择清水和肥皂进行彻底洗手。
3.
特殊人群的需求
对于老年人来说,由于手部灵活性较差,可能难以完成复杂的洗手动作。此时,家人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过程,或者为他们准备一些易于抓握的肥皂和毛巾。对于儿童而言,家长应耐心地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,并且定期检查他们的手部卫生状况。对于孕妇来说,由于身体较为虚弱,她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。因此,孕妇应特别注重个人卫生,包括勤洗手等行为习惯。
正确洗手是一项简单却非常有效的防护措施。通过遵循科学的方法,我们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的风险,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。